展示柜货号:未知 煙雨江南、鳥語花香:來國博看張書旂120週年誕辰紀念展
南京,舊稱金陵,被譽為“世界文學之都”的它與魯迅、朱自清、張愛玲等近現代文壇巨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同樣令人驕傲的是,古都金陵也是一座書畫藝術之城,歷代以來涌現出大量丹青高手,與徐悲鴻、柳子谷並稱為“金陵三傑”的近現代花鳥畫家張書旂也曾在他的藝術生涯中活躍于南京畫壇。
張書旂生於1900年的浙江浦江,曾參加過在南京的三次展覽,今年正值其誕辰120週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回顧其獨特的藝術人生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浙江美術館主辦、浦江美術館協辦的“疏影暗香——張書旂誕辰120週年藝術展”于10月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8展廳開展。
此次展覽的展陳設計可謂獨具匠心。正如展覽名“疏影暗香”一般,一進展廳,便使人沉浸于這處“人工打造”的鳥語花香、煙雨朦朧的江南之境,以藍色光影為基調營造出“梅雨時節、閒步賞畫”的清爽氛圍,也正符合張書旂所表現的花鳥山水畫作之氣質。據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高秀清介紹,張書旂自稱為“唯美主義畫家”,因此展廳的設計與佈置儘量展現出“美”的意境,也迎合了張先生的繪畫思想。
此外,在展廳中還迴圈播放著三條張書旂本人作畫過程的影像。該影像由晚清收藏家翁同龢後人翁萬戈拍攝于1943年,正值畫家本人的創作高峰期與成熟期,影片的播放讓觀眾領略到張先生作畫時的狀態,資料十分珍貴。而展廳中的86件(套)精美展品、30余件輔助展品也充分展示了張書旂先生作為花鳥畫大家、美術教育家和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多樣人生和藝術成就。
1943年4月25日,張書旂在波士頓中國中心現場演示。(張書旂家屬提供,舒建華整理)
數量如此之大的展品分佈于展廳中其實有其內在的邏輯性。展覽共分成“藝途探索、畫壇一傑”“宣揚藝事、文化使者”“春風化雨、良師益友”三個單元,主要根據張書旂畫家本人一生中三種不同的身份——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和中西方文化交流使者來對他和他的作品進行闡釋,而在三個單元之間也有時間上的連續性,也就是從學藝到教書育人再到藝術傳播的人生道路之演變。
張書旂的家鄉浙江浦江享有“書畫之鄉”的美譽,他出生於這片土地的一個村莊中。祖父張有烈是清朝貢生;父親張道形是個秀才,善詩文、懂醫學;叔父張道塏擅長詩文、書法、繪畫;堂弟張世簡是當代花鳥畫家,這一家族可被稱為書香門第。因此,張書旂的書畫藝術教育與他的家庭文化藝術氛圍有著密切關係。
8歲時,張書旂就獨自臨摹叔父家藏《芥子園畫譜》,並將書中“書法六要”“梅不離女”等畫訣背得滾瓜爛熟。花間林下、谷口溪畔等是他經常光顧的地方,他用心觀察著自然界的一切——一鳥、一花、一木、一草和風雨雲霧……並將它們的一切特徵牢記于胸,而大自然的詩情畫意也早已與他的童年甚至是整個人生相融合。
1922年,張書旂考入上海美專高等師範科接受系統的繪畫訓練,先後學習油畫、水彩、中國畫。但終其一生,他專注于花鳥畫的創作與研究,從五代花鳥畫家徐熙、“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晚清民國畫家任伯年和吳昌碩等大家中汲取營養,並巧妙融合西畫的寫生優勢,創作出妙造自然,雅俗共賞的作品。張書旂曾説:“要變,變則通,學畫應多向古今優秀作品學,集各家所長,像蜂採百花而釀蜜那樣。花是人家的,蜜是自己的,有了自己的東西,才能有獨樹一幟的基礎。”他把自己比作蜜蜂,將花比作歷代大家,勤勤懇懇地鑽研著自己熱愛的繪畫藝術。
在花鳥畫題材上的拓展上,張書旂卓有成就。日常生活中的蠶豆花、向日葵、棕櫚、夾竹桃、芋艿等一般畫家少畫的對象經他之手便可成絕好題材,表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而尤其為人稱道的是他的花鳥畫用色逐漸探索形成一種擅用白色、巧用白色的獨特風貌,被吳弗之、經子淵稱為“白粉主義畫家”,與徐悲鴻、柳子谷並稱“金陵三傑”。1930至1933年,南京曾經舉辦兩次全國美展,張書旂作品均獲獎,此後在比利時、柏林、莫斯科舉辦中國畫展,其作品為當地政府所珍藏。1935年,南京舉辦“張書旂先生畫展”,作品數量繁多、內容豐富、時代性強烈,引起了社會公眾的矚目。而如今張先生的許多經典作品我們也可以在國家博物館一睹為快。
在這幅《雞》中,張書旂用白粉表現四隻雞的毛色,在宣紙顏色的襯托中顯得十分自然。在《桃花小鳥》中,桃花以白粉、粉紅色為主,葉子為茶褐色,筆法蒼勁秀潤,風雅宜人、相映成趣。這樣的繪畫方式創新型極高,紙與色的融合總使整個畫面充滿恬靜幽雅。張書旂常説:“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畫家作畫,應有所為而畫,有的放矢。”也正如他所言,其花鳥畫做到了“畫中有詩”。流暢卻剛勁的筆法、用色佈局上的考究使他的畫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樣的魅力在經百年之後也仍然屹立不倒。
除了花鳥畫家的身份,張書旂還是一位美術教育家。1924年從上海美專高等師範科畢業後,張書旂先後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學和廈門集美學校;1929年之後,長期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科,他將自己藝術探索的心得和人生的智慧貫注于教學,先後培養了艾青、胡一川、沈福文、艾中信等一批藝術大家。全面抗戰爆發後,張書旂為紀念張自忠將軍殉國特舉辦畫展義賣,所籌款項用於設立“張自忠將軍獎學金基金”,以勉勵攻讀“國防科學”的青年後學。
這一冊《翎毛集》畫譜是1957年張書旂在病危時“置生死於度外”日夜編繪之書,是其心血之作。內容分為示範和應用二種,材料豐富,用詞淺顯明白。病危之際,他唸唸不忘的仍是希望通過此書以“供後學之一助”,毫不吝惜自己的藝術經驗,將之傳授給後人學習,充分展現了作為教育家的使命擔當。
與此同時,張書旂是為中美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貢獻的旅美華人藝術家。1940年他創作的《百鴿圖》被作為賀禮贈送給第三次當選美國總統的羅斯福,這幅寓意和平的作品成為戰時中美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廣獲讚譽。1941年,他作為“藝術大使”前往美國,在長達5年的時間裏,他先後在美國、加拿大主要城市的幾十家博物館、美術館、大學、畫廊等機構舉辦了個人作品展覽,盡其所能地宣揚中國藝術,不遺餘力地從文化層面增進北美國家人民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抗戰的了解和同情。旅美期間售畫所得,他或是資助給滯留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或是捐贈給祖國用於教育事業,為戰時中國的抗戰和教育盡了他的全力。
這位近現代畫家將其一生奉獻給了終生熱愛的繪畫藝術,其花鳥畫展現出無窮的生命力,感染著後人,並將自己內心的美通過畫筆傳遞給海內外的大眾,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藝術家。相信通過國家博物館的這場展覽,我們會對張書旂先生有更加全面的認知,體味他的精彩人生。(文/孔霞莉)